【2021/01/25與謝老師之AI小兒收案評估報告討論紀錄】
Section
one 孩童整體評估表現
1.
寫法(善用寫作技巧):
(1)
內容呈現使用top down的寫法。
(2)
段落之第一句呈現主題句、與主旨。
(3)
不同向度的能力可分段呈現,讓家長較好閱讀/理解。
*之後可討論/確認觀察報告之能力架構,如第一段寫握筆姿勢、第二段呈現______。
(4)
每段呈現方式(站在家長端思考):順序為-能力→問題→怎麼解決。
2.
位置移到報告最後方。
Section
two 標準化評估之結果呈現
1.
首頁報告書上方註明:「情緒行為、動作發展與視覺-動作整合之評估結果」,故將「情緒行為、動作發展、視覺-動作整合」之標準化評估結果往前提,並於各向度評估表格上方註解孩童能力與表現;「孩童整體評估表現」放到最後面,並改成「其他」呈現,補齊上方表格未提及的觀察內容。
*「其他」的部分:之後討論/確認結構與觀察重點
2.
每個評估結果呈現,後面加註「有問題歡迎主動和我們聯繫」。
【評估遇到的問題】
以下紀錄之兩個問題,我認為可以稍微調整追蹤族群評估的題目。
1.
追蹤的時候,孩童在各方面活動表現均良好,可能受到學習效應影響,是否影響第二次評估結果之真實性。
→想到的解決方式:修改題目內容,但測到的向度與難易度不變。
2.
所有自製的精細動作測驗皆有天花板效應。第一次表現良好的族群,於追蹤評估時之評估效益有限。
*可確認:哪個年齡/族群層開始有天花板效應
*以下列出各測驗項目之評估能力指標:
(1) 精細動作活動一:著色畫
運筆技巧 |
握筆姿勢 |
著色面積空白多寡 |
|
運筆的連續性(筆會不會常常拿起來,還是可以連續畫) |
|
手會不會酸(常甩手) |
|
紙有無塗破 |
|
視動整合 |
超出面積 |
部位概念 |
使用幾種顏色 (整張著色畫使用幾種顏色畫畫,會不會依據不同部位換顏色) |
著色策略 |
每個部位使用幾種著色方向 (固定同一方向,還是一直變化方向) |
畫圖的順序(從上畫到下,或從左畫到右,有沒有次序,還是亂跳) |
|
畫大部位與小部位的動作差異性 1. 大部位動手臂,小部位動手腕與手指頭 2. 是否會描邊 3. 是否會分區 (範圍大的區域分成小塊畫) |
|
運筆速率 |
著色完成的時間 |
姿勢穩定 |
紙有無旋轉/身體或頭有無歪斜 |
(2) 精細動作活動二:積木仿作(涵蓋三個子活動)
粗動作 |
1. 近端穩定度 [探索性議題]
目前安排是在桌子上拼積木,理論上,小朋友的坐姿穩定度高,近端穩定度好,拼積木的方式是手放在桌上積木放在桌上拼。近端穩定度較差的小朋友,理論上會將手夾在身體旁邊,積木拿靠近自己的身體拼。 |
細動作 |
1. 出力模式 ·
整隻手臂出力 ·
手指出力
2. 拿積木的手勢 [驗證性議題](效標:握筆分類)
3.
排的速度 [探索性議題] |
視動整合 |
1. 可否一次對準 (對準的次數) [探索性議題] 2.
眼睛會不會需要靠很近看洞口 可以快速且一次對準的小朋友,手眼協調/視動整合的能力應該是比較好的;要靠很近看或積木會一直對不準的小朋友,手眼協調應該會有問題。 |
認知 |
1. 空間概念 (形狀排的有沒有一樣) [驗證性議題](效標:正確性) 2.
顏色辨識(是否使用正確的顏色) [驗證性議題](效標:治療師判斷) 3.
視覺記憶 1. 眼神需要來回看很多次,還是看一次就可以完成 視覺記憶把他更細分為下面的指標 1. 每拿一塊積木,小朋友看原模型積木的時間 2. 每要拼一塊積木,小朋友在原模型以及自己的模型眼神來回的次數 看的時間越長,來回的次數越多皆代表孩子的視覺記憶可能比較差 [探索性議題] 2.
策略:試誤學習 [探索性議題] 1. 不停換積木的位置或顏色 2. 拿一個積木,確認好位置或顏色後再擺上 |
表情 |
排不出來是否會生氣,排成功是否會開心 探索性議題] |
注意力 |
這部份需要再討論,如果看眼神朝向可能會有問題 (因為小朋友的目光會不斷來回成品與自己的作品之間,不確定是否可準確判定為分心或是在確認排列是否正確 [探索性議題] |
(3) 精細動作活動三:串珠(涵蓋三個子活動)
動作技巧 |
拿串珠手勢 [驗證性議題](效標:抓握手勢分類) |
慣用手是否固定(拿線的手跟拿串珠的手) |
|
串珠掉落次數 [驗證性議題](效標:治療師判斷) |
|
穿進去的線是否可以很快拉出 [探索性議題] |
|
姿勢穩定 |
串珠拿靠近自己(在自己的眼前)還是可以有點距離 [探索性議題] |
視動整合 |
是否需要對準好幾次 [探索性議題] 伸手拿珠子,可否一次拿到 |
串珠速率 |
任務完成的時間/固定時間內可以完成幾顆 [驗證性議題] (效標:MABC) |
串珠策略 |
穿不進去是否會想其他方法 [探索性議題] 1. 放在桌上 2. 換珠子 |